《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素有谋略奇书之称,为后世留下了精彩绝伦的成功案例,它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古代无数次战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为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谋略宝库。《三十六计》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的必备,更是世人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事哲学、遨游职场、驰骋商海并取得成功的宝贝之书。《三十六计》有很强的实用性,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三十六计呢?
《三十六计》按计名排列,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为瞒天过海。瞒天过海之计出自一个典故: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领兵三十万,御驾亲征高丽。但是到了大海边,唐太宗看着茫茫的大海,心里不禁发起愁来,打起了退堂鼓。大将薛仁贵深知若是此时退兵,不仅有损大唐国威,也会挫伤将士们的军心,对今后的作战极其不利。于是,他心生一计,令人扮成当地土豪的模样,邀请唐太宗到家里做客,唐太宗欣然前往。到了海上土豪居住的地方,只见成千上万的房子被彩幕围着,十分气派。唐太宗被引入一间四周围着彩绣、地面铺着地毯的房子,百官也相继而入,大家一起饮酒、歌舞,十分热闹。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房屋、桌椅摇晃不已,身体几乎无法坐稳。唐太宗大惊失色,忙起身查看,却只看见四周大海茫茫,忙问:“这是何处?”薛仁贵答道:“这便是我们过海的计谋,趁着风势,我们已经快到对岸了。”就这样,天子被蒙在鼓里过了大海,因此此计被称为瞒天过海。
那么要怎样才能瞒过“天”呢?很显然,最要紧的是不能引起对方的警惕和戒备。一般来说,人们通常都是见惯不惊、见习不疑。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自然会放松会产生松懈和怠慢之心,而高明的用计者就善于抓住这一点,将自己的意图藏在这些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一旦对方放松戒备,就伺机而动,进而一举成功。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无论是职场、人际交往、商业竞争,都可以巧妙运用这一计谋。从这一计谋中,我们也应该有所警惕,对于那些常见的规律、事物、现象,不可蒙蔽双眼,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提高警惕,以免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
《三十六计》的第十七计为抛砖引玉。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抛砖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达到目的,就像钓鱼的诱饵一样,引玉才是真正的目的,是实施这个计谋的人真正想达到的目标。通常情况下,使用抛砖引玉的人用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比较小的东西引出价值比较大的事物。能用土地换金子,想必每个人都愿意做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尤其是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能抢到信息,谁就能抢占先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应该学会抛砖引玉,学会运用自己的浅见来诱导别人说出真知灼见。这样,我们的信息才会更加丰富,我们才能得到更新的资讯。可以说,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抛砖引玉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技巧。
在求人办事时,我们也可以使用抛砖引玉这一策略。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又费力又难以完成。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接受比较大的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要求某人做某件较大的事而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当他接受了这一小要求,我们就有可能让他答应更大的要求,也就是想“进尺”,不妨先“得寸”。
《三十六计》中还有许多计谋,如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等等。每一计都是巨大财富,在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所以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三十六计》,以便我们能更好地运用于人际交往、生活、职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