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瞭望财富,(https://xueqiu.com/4020448649/210783767)
前段时间,“蘑菇街被爆大裁员”的新闻冲上了热搜,一时间引起网友热议,话题阅读量高达七千多万,多位用户爆料:电商平台蘑菇街计划裁员,技术部门裁员比例高达80%,整体大概裁员30%。
很多网友表示,“没看到这条新闻之前,几乎都已经忘记蘑菇街了,之前那么火的蘑菇街最近几年怎么没有动静了?”。
蘑菇街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成立于2011年的蘑菇街,一开始,蘑菇街精准定位女性市场,走内容导购社区电商卖货的路线。搭建内容分享平台,用户分享兴趣穿搭图片形成社区导购氛围,直接转跳淘宝进行交易,形成“用户—内容—导购—淘宝交易—赚取导流分成”的商业闭环。
2011年,也是移动互联网红利爆发的一年,蘑菇街乘电商红利迅速成长起来,公开资料显示,2年间,蘑菇街进行过两轮共计2000余万美元的融资:2011年,A轮投资方贝塔斯曼,B轮投资方启明创投;2012年10月,完成B+轮融资,IDG领投,估值2亿美元。
2018年,蘑菇街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之后终于赴美上市,但是在上市不久后,每股14美元的发行价,直接跌到2美元。
而直到2021年12月31日,蘑菇街的股价已跌倒0.405美元每股,对比刚上市的14美元,市值蒸发了98%,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资本市场的失意,必有原因。
从2017年至2020年,蘑菇街净亏损分别为9.36亿元、5.58亿元、4.68亿元、22.236亿元。
8月24日,蘑菇街发布了2021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蘑菇街第一季度实现营收9200万元,同比下降30.6%;调整后的净亏损为2430万元,同比缩窄65.96%;总GMV达31.2亿元,同比下降25.2%。
实际上,这几年蘑菇街也在力求转型,比如放弃了以往的社区内容,聚焦直播电商,当时股价也一度上涨,可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在业绩、股价双双失意的同时,蘑菇街也在不断寻求各种转型。
转型1:海淘业务
2014年,平台开始试水海淘业务,甚至尝试把蘑菇街打造成为“我的买手街”,然而几个月都一直未能打通链条,海淘业务最终无疾而终。更扎心的是,在蘑菇街的海淘业务停止后,海淘却在2015年突然盛行,多个海淘APP却如雨后春笋冒出……
转型2:直播带货
2016年网红直播大火时,蘑菇街开始杀入直播领域,从2019年7月开始,平台更对业务层面进行大面积优化调整,宣布“全面拥抱直播业务”。
风口是踩到了,投入也很大,但或许是敌人过于强大,几年过去了,但蘑菇街现在在电商直播的道路上依旧是不温不火。
从蘑菇街目前的营收结构来看,和之前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0年第四季度,其佣金收入为9918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7.7%,佣金收入已经成为蘑菇街最大的营收来源。
可见,蘑菇街几乎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电商平台,而更像是一家直播公司,虽然在直播电商和佣金上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营收来源比较单一,并不受到资本待见,股价依旧萎靡不振。
而且近段时间电商行业的大震动也让人引起警惕,在电商税等各种政策的监管下,直播带货行业已经迎来“拐点”,直播带货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主打直播电商的蘑菇街,既没有大主播、也没有优质的大品牌资源,在当前的环境之下,可能得经受更大的考验。
蘑菇街创始人陈琪此前强调:“必须让公司蜕变,取得新突破”。继直播电商之后,蘑菇街在2021年5月又上线了“短播”业务。
据陈琪介绍,短播就是从直播中获取商品讲解视频片段,并将之与商品绑定并与电商搜索引擎打通,并用算法系统向消费者推荐,让优质的商品讲解视频得以脱颖而出。
陈琪指出,区别于其他因大流量而衍生出直播电商的平台,蘑菇街拥有大量的结构化数据,更容易使得短播业务形态进行有效运转。他预计,“2022年底,绝大多数主播来自于短播的收入和来自直播的收入将五五开。”
数据显示,目前,平台内能日均产出2000+条短播内容,蘑菇街主播“冉冉Rran"借助短播内容,日均增粉千余名;主播“程轩zz"的短播录制率由40%提升至94%,周成交提升了16倍。
但是否真正选择了一条合适的道路,还需要等待时间来验证。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蘑菇街依旧没有打破流量开源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互联网流量是腾讯的天下。但是,蘑菇街在腾讯流量生态下的布局,并无太大优势,甚至还未开始。
另外,在蘑菇街过去栽过跟头的货源问题上,蘑菇街依然没有扭转被动的局面,而一些竞争对手,比如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等,其供应链、物流体系都已进一步夯实。
如何将短板补强提升是蘑菇街亟需解决的问题,时代仍在发展,洗牌依旧继续,找准方向,利用自己过去10年来的资源积累,发展自己的优势,或许这样才能取得让人惊艳的战绩,证明自己。
